前言:《蛇形挽歌》(英文名:Mnemosyne)入围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制作桥,该项目以VR技术为介质,构建带有古典意蕴的沉浸式虚拟现实,带领观众在当代语境下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,进而启发观众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。在即将开幕的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中,该项目将联合电影节学院和电影节制作桥的支持,并进一步参与威尼斯沉浸式竞赛单元和戛纳沉浸式竞赛。
第八十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海报
作品简介:
《蛇形挽歌》改编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虚构传奇《牡丹亭》,这部传奇讲述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和翩翩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,《蛇形挽歌》提炼出“至情”这一核心理论,营造出中西交融又亦真亦幻的氛围。
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于春日花园,她对柳梦梅一见倾心,可当她一觉醒来,方知是南柯一梦,爱人已不知所踪。因相思成疾,杜丽娘逐渐虚弱,终因医治无效而去世。三年之后,柳梦梅在梅花庵寻得杜丽娘的画像,被她的美丽深深打动。凭着一腔痴情,他掘开杜丽娘的坟墓,让她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。
在导演的改编中,杜丽娘化作一缕声音,引领观众步入真实的庙宇装置,体验具有互动性的VR影像场景,同时近距离观看现代舞表演。“执念所困,幻境所迷,情欲如梦,终归无常”,这一沉浸之旅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,引领观众感受杜丽娘超越生死的至真之情,探索从柔美到悬疑,从古典意境到VR宇宙的旅程。
“Mnemosyne"海报
导演简介:
吴嘉辉
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
北京文化基金青年戏剧导演人才计划成员
作品以“破幻见真”为创作理念,融合诗意与现实,通过古老的东方思想与当代对话。
2024年担任短片《蛇之哀》的导演和制片人,同年四月底在日本京都和奈良完成拍摄。2023年担任VR沉浸式作品“Mnemosyne”的导演和制片人,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导演扶持计划。其戏剧版本《牡丹惢》入围威尼斯戏剧节户外表演单元,上海国际艺术节走出去单元,首演于博洛尼亚戏剧节,受邀参加爱丁堡艺术节。2022年,担任短片《阴阳行走》导演与制片人,入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短片季、Hishorts厦门短片周,荣获意大利都灵Life Beyond Life最佳影片。2019年—2021年间制作并导演多部戏剧,代表作《蚂蚁招待所》受邀参与北京青年戏剧节、杭州戏剧节、阿那亚戏剧节等。
《阴阳行走》海报
剧情简介:
我的梦中有一个奇异之地,像迷宫也像墓地,交织着记忆和现实,传来中国古代的喃喃低语。一个模糊的女子身影在幻境中歌唱,她仿佛从宇宙诞生之初便已存在,而人们将她唤作“杜丽娘”。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;情之所至,生者可以死,死者可以生”……她到底是谁,为何久久徘徊不去?如果跟随着她,我们将去往何处?
数字与文化:VR技术赋能沉浸式叙事
从“3D电影奖”开创到“VR单元”的设立,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加速艺术与技术融合,为人们开启虚拟现实的新篇章,同时鼓励新锐导演对技术进行创新性使用。从早期试水电影节,到现在深入参与并将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,VR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
威尼斯电影节学院训练营合照
此次导演吴嘉辉将VR技术作为介质,融合现场表演、VR影像、装置艺术等丰富形式,开拓沉浸式VR叙事的边界,以文化出海探索虚拟现实带给人们的可能性。这既是一次对未来科技的展望,同时也是对历史经典的回溯,吴嘉辉希望将技术与视觉、表演和影像艺术结合起来,因为这样的尝试既能够以艺术性和原创性,来破除创作的格式化和套路化,同时又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,照见人类身上持久不息的理想之光。
由于VR影像带有游戏的属性,对于年轻观众来说非常有吸引力,很多互动性较强的电影节作品会有更高的传播度,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口碑佳作也会在流媒体平台进行发布。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标准中,评委会将首先看有没有创新度,有没有充足的幻想力,他们关注的是电影语言的新前沿,技术与艺术缺一不可。这反向要求创作者直面全新的挑战,不但要总结过往,更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吴嘉辉认为传统文化应当主动融入现代意识,当现代精神重新绽放,VR技术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颇具美感的视听效果将带领人们进入梦境空间。
在作品《蛇形挽歌》的场景里,观众将有四种参与方式,分为完全存在、部分存在、隐形存在和无实体存在。四种方式对应四种体验,从搭建模型到实际制作的过程,都将服务于观众,让他们通过切换视角来亲身感受“奇观”。
现场 Pitch 照片
VR技术能创造出三维立体空间的沉浸感,这也使VR影像和游戏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,只不过VR影像更偏叙事性,也就是讲故事,VR游戏更偏交互性,注重玩家的体验。但很多VR沉浸式作品既有游戏元素,也包含故事性,《蛇形挽歌》四种参与方式和不同选择机制,以及为观众量身定制的悬念剧情,能够以生动的感官参与吸引东西方观众。就像我们回到那个众所周知的选择题,要选红药丸还是蓝药丸?当我们不做非此即彼的判断,选择打破常规和安全感,去戴上VR眼镜,会发现它如同造梦的魔法,让我们用不一样的眼光打量世界,产生超脱于现实的陌生感。
在过去的一百年中,电影似乎只是活跃于银幕上的艺术,而现在电影和影像的存在方式却变得多样化。1902年的电影《月球历险记》展现在银幕上时,当时的观众只会感叹这种想象带来的“奇观”,而不会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“真实”。随着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,观众更希望亲身感受这种奇观,而VR技术开启了观众与影像的双向互动,以追求极致现实体验的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。
影像是梦想的载体,是情感的抒发,更是文化的传承,一部成功的VR沉浸式作品往往能够跨越时空界限,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弦。《蛇形挽歌》以多种类型的融合杂糅,在虚拟交互的体验中开启一场穿越探秘之旅,主创团队不仅在题材和内容上进行创新,也通过视听时空构建来表达自己在艺术探索上的努力。
市场与机遇:虚拟现实情景再现新体验
随着人们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,视觉奇观化并不再是观众选择的第一要义,作品的艺术性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。截止到2022年的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,共有18部VR作品获奖,226部作品展映(包含获奖作品),从时长分布来看,这18部短片基本维持在10-30分钟左右,最短的一部是2018年Benjamin Noel执导的《死亡之岛》,8分钟时长;最长的一部是2021年David Adler拍摄的《黎明奖将近》,长达49分钟。VR沉浸式作品在时长上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,大部分都是十几二十分钟的短片,所以必须在极短时间内调动观者的兴趣。
那么,当VR沉浸式影像受到时间限制,创作者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视觉和内容的双重突破,让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更好地抵达受众?除了对VR视觉呈现习惯的对沉浸空间的理解,创作者如何在视线引导、晕动预防和题材选择上进行平衡?
延续着对布莱希特“间离方法”的理解运用,导演吴嘉辉认为,互动叙事能打破第四堵墙,让观众从观看变为参与,在真实和虚幻之间体验东方文化,逐渐进入充满传统美学和奇幻色彩的氛围。“VR影像的互动性,开启观众与角色、观众与环境的双向互动,但间离方法最终会一层层剥离幻觉氛围,让他们走出对于剧情和角色的想象,客观理智地思考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。”吴嘉辉说道。
在沉浸式VR叙事中,观众受邀步入故事世界,从不同的交互方式中激活潜意识,在一帧帧流动的影像中感受现场氛围,在一重重身份的转变中探索陌生领域。这种呈现方式既需要逻辑缜密的故事,也需要神秘奇异的科技特效,新媒介的变革也产生了自己的“数字美学”,反过来对观众的体验和创作者的表达产生变革作用。
氛围静帧
在众声喧哗之后,优秀的VR沉浸式作品如何从电影节走出去,与市场终端的观影人群联系起来?在大众市场的普及推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虽然普及率和收益情况尚待提升,不过已经有一些公司在尝试做产业链,跨国展映和跨国传播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。
电影节作为全球VR创作者、科技公司、电影公司聚集的场合,无形之中能为VR产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。跨国展映则由策展人或合作方筛选部分作品,通过设立专门的VR展区向大众进行宣传,跨国传播则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,并且有多个国家参与。最后一种便是线上观看,前几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单元就采用线上展映,与一些虚拟内容平台合作展映部分作品。今年,戛纳电影节也推出新的竞赛单元,将观众带入沉浸式电影频道,被精心挑选的沉浸式作品挑战传统,展示了超越二维电影屏幕的新叙事体验。
戛纳电影节沉浸式竞赛海报
虚拟现实作为媒介,将不断挑战人类意识的界限,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可能性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意识层面的探索更加深入,这也会推动技术发展更为成熟。国内的流媒体平台如爱奇艺,也很早就在VR领域布局,运用本身丰富的影视资源库,开辟了不少场景体验VR,制作出在国际电影节得奖的口碑佳作。
对于导演吴嘉辉而言,他认为技术发展最终还是服务于人类的情感和意识,而不是仅仅随着资本涌入来进行过多渲染营销。他提到自己在威尼斯训练营看过的VR影片,其中有不少作品激发了他对技术的好奇心,也让他体验到出创作者所传达最纯粹的情感。作为一种强调体验的媒介,当VR 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真正产生关联,开放多义的空间会增强人们的接受强度,拓宽人们的感知通路,也为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。
传统与当代:欧洲语境下的东方文化
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吸引国际关注,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添砖加瓦?以多元互鉴为起点,开拓更大想象空间,此次《蛇形挽歌》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制片之桥,有着更加丰富的意义,也是青年创作者在新起点上深入思考、推进创新发展的开拓和探索。通过虚拟现实与东方文化探讨生死、记忆和情欲,作品旨在模糊现实和梦境的界限,引发观众对自我和世界的本质进行思考。在不断交替的虚拟和现实中,东方故事与沉浸式艺术交融共生,让更多人共享“影像魅力”和“流动时刻”,也展现出人类共同的对于生命本真的思考和求索。
威尼斯电影节学院-沉浸式主任-Michel Reilhac 在给学员上课
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(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)创立于1932年,是国际上最古老的电影节,与戛纳电影节、柏林电影节并称“世界三大电影节”。威尼斯电影节也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,今年的第81届将于2024年8月28日至9月7日举行。“威尼斯制片之桥”(Venice Production Bridge)为期三天,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专属市场单元,该单元将支持欧洲和国际制片人为其项目(剧情片、纪录片和沉浸式项目)获得融资,全球各地的制片人及公司代表将于入选项目方进行以一对一会谈。
在电影节上,其他世界、其他语言、其他幻想总是相遇,而今年官方海报所描绘的大象,正在向异域、遥远东方前进,同时也在欢迎所有人。这些年很多人开始关注VR,是因为VR的360度影像具有巴赞所说的“完整电影神话”的意味,因此威尼斯、戛纳各大电影节也开设了VR单元,电影语言在VR中的传承也进行者美学和内涵表达。从过去在戏剧行业和影视行业出发,吴嘉辉希望用新媒介继续探索艺术理念,在跨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增添一抹风格化的东方色彩。
通过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元素,培养全球共同体意识,亲密无间地共享人类命运,《蛇形挽歌》尝试在互动交流中超越时空限制,促进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的无缝连接。至于为何选择东方经典文学作品《牡丹亭》,是因为这一故事所具有的奇幻色彩、超自然力量,以及反逻辑的剧情,恰恰与虚拟现实艺术的特点是相互融洽的。从传统电影和VR作品的不同之处来看,传统电影中的观众是“偷窥者”,有一个和主角凝缩、置换的心理过程,但是在VR中,观众能够以虚拟身份参与剧情,观影身份的不同会导向空间感和体验感的变革,新媒体和艺术结合的形式又通往人文哲学领域的颠覆性改变。
Mnemosyne
“以声音和视线作为引导,影像内部自然发生的时空转换、故事变化,将落到故事情节发生转折的位置,也会折射出更多新的叙事空间,让观众感知到多层的人生况味和纯粹的至真之情。”吴嘉辉认为,在异国环境里对东方叙事进行解构,需要首先尊重观众的体验感,而他希望这类互动叙事能触及国外观众的心灵,带领他们体验真实的东方文化。
运用前沿VR科技,引入传统茶道、古雅香道等元素,《蛇形挽歌》在全景沉浸式视听氛围中呈现东方美学,在东西方艺术体验之间搭建桥梁。东方传统文化是创作者的根基与底气,创作者在充分展现东方独特风情的同时,用VR艺术的叙事技巧重新讲述东方爱情故事,以沉浸式体验与当代观众产生共情共鸣,其中有关生老病死和人的欲望梦想的命题,则会在数字文化的塑造过程中焕发全新魅力。
制作公司/文章提供:WUERONE
威尼斯电影节公布主视觉海报,多部华语片入围
▲▲▲
推广/合作/活动加微信号:directubeee
▲▲▲
创作不易,感谢支持
吴嘉辉观众杜丽娘威尼斯电影节蛇形挽歌发布于:上海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- 2024/10/14后弗格森时代曼联解雇教练费用将达7300万镑
- 2024/10/14曼联博主曝:拉爵已经受够了,他希望改变
- 2024/09/092024年9月9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老母鸡价格行情
- 2024/09/092024年9月9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羊肉价格行情
- 2024/09/02新模式新玩法新计划抢先看!17173专访《孤岛先锋》项目组